黃先海 陳航宇
2025年04月28日08:52 來源:光明日報
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把“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納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統部署,強調“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凸顯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對於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意義。
1.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對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具有重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能動的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時,能夠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創新體制機制,是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的必然要求。新質生產力由技術革命性突破催生,更強調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在工業革命以來的幾次重大技術變革中,生產關系的變革均發揮了重要推動作用,每一次的生產力躍遷都呼喚著與之相匹配的生產關系。當前我們正面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了重要戰略機遇,同時也對我國的體制機制創新提出了更高要求。科技體制存在的改革任務落實不平衡不到位、一些重大改革推進步伐不夠快、相關領域改革協同不足、一些深層次制度障礙還沒有根本破除等問題,亟須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構建支持全面創新的體制機制加以破解。
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資源配置方式,是促進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的必然要求。新質生產力由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催生,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注重推動經濟增長由資本和勞動力等要素驅動向全要素生產率驅動轉變。根據經濟增長理論,資源配置方式的優化主要體現為要素優質化(各類生產要素提質升級)和配置高效化(生產要素配置效率提升)。加快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資源配置方式,有利於促進各類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當前我國在要素流動上仍存在市場發育相對滯后等問題,亟須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完善要素市場制度和規則,破除制約優質要素有序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
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是培育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必然要求。新質生產力由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催生,在實踐中展現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產業體系是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的核心載體,完善以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等為特征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獲取國際競爭新優勢的迫切需要。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有利於以創新要素賦能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當前我國在產業發展方面仍存在產業體系大而不強、全而不精,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等問題,亟須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動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不斷激發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2.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充分發揮我國的獨特優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具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制優勢、超大規模市場的需求優勢、產業體系配套完整的供給優勢、大量高素質勞動者和企業家的人才優勢”。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充分利用並發揮好這些優勢。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制優勢是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制度保障。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不斷調整生產關系以適應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這離不開有強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制度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能夠實現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結合,既可以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可以通過宏觀調控和政策引導有效彌補市場失靈,並通過改革實現自我完善和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表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制優勢能夠保障生產關系向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方向持續變革。
超大規模市場的需求優勢是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穩定動力。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伴隨著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的不斷涌現,對市場需求的依賴度更高。超大規模市場是我國的巨大優勢,在人口規模上,我國擁有14億多人口,其中中等收入群體超過4億人,是全球規模最大、最具成長性的中等收入群體﹔在市場聯通上,我國已建成世界最大的高鐵網、高速網、快遞網,能夠以較低成本實現要素在國內高效快速流轉。在當前國際形勢充滿不穩定性不確定性的背景下,超大規模市場有利於抵御和化解外部沖擊,為新質生產力的穩定發展提供支撐。
產業體系配套完整的供給優勢是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載體。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落腳點,科技創新成果隻有及時應用到具體產業上,才能形成新質生產力。當前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為代表的新技術迭代周期短,對新技術產業化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國擁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是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具有強大的工業產能和配套服務體系。一旦技術取得突破,完備高效的產業體系配套不僅具備促使新技術迅速產業化的能力,還能提供足以供給全球的產能,規模效應促使生產成本大幅降低,從而可以高效承載新質生產力的快速發展。
大量高素質勞動者和企業家的人才優勢是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要素支撐。勞動者是生產力的第一要素,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隻有與勞動者的創造活動結合起來才能轉變為現實生產力。我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2024年接受高等教育人口已達2.5億,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過14年,為高素質勞動力資源供給奠定了扎實基礎。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這對勞動者的知識和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因而我國人才優勢的要素支撐作用也更為顯著。
3.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
構建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必須聚焦創新性、深層次、系統性改革,落實落細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項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深化經濟體制、科技體制等改革,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建立高標准市場體系,創新生產要素配置方式,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
聚焦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堅持有效市場、有為政府一體發力。持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推動多種所有制經濟高質量協同共贏發展,為不同所有制企業合作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營造良好生態。持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清理和廢除妨礙全國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更好保護各類經營主體的合法權益,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推進營商環境數字化,持續深化涉企服務智能化改革,引導行業協會在促進行業規范健康持續發展、維護市場競爭秩序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健全要素參與收入分配機制,破除體制機制性要素流動障礙,有效降低要素流通成本,在收入分配中更好地體現知識、技術、人力資本的市場價值。
聚焦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構建適應引領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科技創新體系。強化科技體制機制的頂層設計,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調動高層次人才在創新政策制定中的積極性,加快制定新一輪科技革命關鍵技術領域的綜合規劃,加大對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生命科學等前沿領域創新的支持。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政策的賦能作用,賦予各類企業主體平等的發展機會、發展條件及政策激勵,同時注重稀缺要素的引育,不斷增強創新驅動能力和產業競爭能力。充分發揮政府產業引導基金的產業創新功能以及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作用,利用政府引導基金的風險分散與創新杠杆功能激發社會資本投資與產業創新活力。
聚焦深化對外開放體制機制改革,穩步擴大以制度型開放為核心的高水平對外開放。主動對接國際高標准經貿規則,有序擴大我國商品市場、服務市場、資本市場、勞務市場等對外開放。加快推動高質量國內標准走出去,推動我國數字貿易規則體系走出去,積極推進加入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進程,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推廣數字基礎設施、跨境電商等領域的中國標准,促進設施聯通與標准互認。加快打造高能級開放平台,全力推進海南自貿港建設,實施與國際自貿港接軌的市場准入、稅收優惠等政策,加快推進高標准自由貿易區網絡體系與高質量自貿試驗區網絡體系建設。
聚焦創新主體變革,構建產學研深度融合、大中小企業高效協同的多層次創新主體格局。建立健全企業主導、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體系,夯實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發揮企業在先進科學技術創新與轉化中的主導作用,增強企業產學研深度融合內生動力,發揮高校與科研機構在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上的策源地作用,完善以成果轉化為導向的科研項目立項與科研任務管理體系。引導龍頭企業聚焦關鍵領域科技自立自強,在全面梳理“卡脖子”技術及替代技術清單、未來關鍵技術清單的基礎上,支持龍頭企業圍繞清單建設企業技術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等高能級研發與創新機構,開展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引導和支持“專精特新”企業聚焦主業,加強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的研發創新,支持中小企業加強與龍頭企業的協作配套。
(作者分別系浙江大學副校長、浙江大學區域協調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