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0日15:22 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222
点击播报本文,约
“前段时间连续高温,影响了红薯长势。最近气温回落了,正是加强红薯田间管理、促进生长的好时机。”8月17日上午,在遂宁红薯现代农业园区的核心地带——遂宁市安居区白马镇宝泉沟村,巧农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彭巧带领“飞手”,刚刚结束施肥作业。“给1200亩红薯施肥,我们用3架植保无人机,4天就完成了。以往依靠人工,要20多天。”彭巧说。
彭巧,一个在农村耕耘的“90后”。他从2012年买下第一台拖拉机干农业,如今负责了一家区域性综合农事服务中心,“麾下”已有200多台农机,年服务能力达到20万亩次。彭巧以农业机械化赋能乡村振兴,诠释了“新农人”的智慧与担当。
去年以来,省委组织部高端人才中心深入推进人才入乡“新农人”试点,坚持“一县一策”“一县一方案”,为乡村人才提供更充足的“阳光雨露”,创造更具竞争力的“生态圈”,努力让“新农人”入乡从一腔热血走向一展宏图。一年多来,通过“引育用留”全链条政策供给,全省已引入、培育近5万名“新农人”。他们带着新理念、新知识和新技术,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汩汩活水。
他们因何入乡——
除了乡村情怀,还有政策利好
“85后”王波是富顺县狮市镇花园村“红豆小苑”主理人。去年,她守着工人,从一砖一瓦开始,将原本一座破败的危房,变成了如今充满诗意的农家乐庭院。小苑里绿意盎然,古朴又不失精致,集餐饮、研学、团建功能于一体。
从曾经的都市白领,到如今的乡村“新农人”,王波为何尤爱乡村?“首先冲着环境来,能推窗见绿、出门见景。”王波说。但初到乡村,也着实给她“上了一课”。
王波在选址考察时,和两位朋友第一次推开院门,灰尘簌簌从房梁落下。70岁的房东李大爷拄着拐杖说:“就你们几个年轻人搞装修?”当时,面对质疑,王波与朋友心里都直打鼓,觉得毫无把握。
究竟该怎么干?当地政府的支持给她吃下了一颗定心丸。村集体以闲置宅基地入股20%,并实行租金减免和基建投入。加之王波三人成功引进社会资本,村民以闲置农房入股或参与经营,形成了“社会资本+集体经济+村民”的三方共赢模式。去年10月开业的“红豆小苑”,当年接待了游客2000余人次,营收超20万元。
“我们统筹用好各级各类返乡创业就业扶持政策,做好银政企对接,加强金融扶持,强化经费、人员、阵地、技术保障,打通‘新农人’下乡留乡兴乡的安心通道。”富顺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为了吸引优秀人才返乡入乡,各试点县也纷纷抛出政策“橄榄枝”。通过定期集中发布各类机会清单、人才需求清单,强化金融、项目、平台服务、人才评价等政策支持,展现对入乡人才既求贤若渴,又诚意满满。
最近,什邡市农业农村局的高级农艺师肖尤泽正忙着筹备一场会议,会上将为今年新认定的什邡市“新农人”颁发资格证书。
“我们制定出台了《新农人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将‘新农人’细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专业服务型三大资格类型和‘初、中、高’三个资格等级。”肖尤泽解释,这样划分,不仅能强化“新农人”职业认同,还便于配套出台系列支持创新创业、生产经营、服务保障等方面的政策。
例如,“新农人”要创业经营和用工,却担心风险太大难以承担,怎么办?“我们推出了‘新农人’创业险、雇主险等专属保险产品。经认定为中、高级的‘新农人’,‘新农人’雇主责任险保费可分别享受50%、70%的补贴。”肖尤泽说。
青年人才、专技人才、银龄人才……全省齐力打造引才“强磁场”,各类“新农人”竞相奔赴广袤乡村,激活农业新质生产力“一池春水”。
他们如何逐梦——
既有平台支撑,又有培训赋能
在村民眼里,彭巧是位“多面手”:既能下地种田,也能上台讲课,还能做好管理。但彭巧直言,自己一度也有本领恐慌:“农机越来越精准智能,能不能跟得上?如何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让种粮更有效益?”
在全省,“新农人”群体渴望提升专业能力、本领素养的需求不是个例。如何主动作为、持续赋能,让人才入乡后拥有更适合发挥自身价值的良好环境?省委人才办指导各试点地区多措并举,为全链条培育“新农人”补发展短板。
遂宁市安居区在调研中发现,构建农业人才培训体系,分层分类开展技能培训,提升农业人才技能是关键。于是,从去年开始,遂宁市安居区全力构建“引进—培育—服务”全链条,实施“专业人才下乡”“在外人才返乡”“本土人才兴乡”三大行动,开展电商人才进阶培训、高素质农民培训、集体经济负责人提能培训等,着力提升各类人才技能素质。
彭巧就是人才培育的受益者之一。去年以来,他先后多次到北京、湖北、成都等省市,参加了国情省情研修班、华南农业科技大学种植业班、四川省农科院现代化农机装备培训班、“新农人”能力提升研修班等。“我既了解了国家农业发展趋势,拓展了眼界,也提升了职业技能。”彭巧说。
“围绕目标,遂宁市加快建立实训基地、健全培育体系等,凝聚更多兴农力量。”遂宁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预计到2027年,全市扶持培育“新农人”重点项目100个。
在德阳市旌阳区,电商直播培训正为“新农人”精准赋能。8月5日,在德阳市旌阳区高槐村,一场乡村短视频直播培训吸引了电商创业者、返乡青年、农产品经营者等50余名“新农人”参加。
“我们的报名通知刚发出不久,就报满了。”高槐村党总支书记黄灿说,培训第二天,现场组织了小组直播PK赛,参训学员们分组实战带货,直播间内外氛围热烈。“大家积极性这么高。”在黄灿看来,电商直播已成助农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一场系统、规范的短视频直播培训,能既“解渴”又“解惑”。
除了开展行业性培训,深化校地合作、开展专家帮带也是为“新农人”赋能的重要途径。
在富顺县,“最强大脑”博士进村,正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聚焦县域稻粱、柑橘、畜牧等特色产业,富顺县联合四川农业大学、四川轻化工大学等高校实施“一村一名博士”计划,请来116名博士专家作为“新农人”的帮带导师,进村联系结对,开展多方面专业化服务和智力支持,解决了“新农人”许多急难愁盼。
建立孵化园区、成立服务中心,使有想法有能力有技术的“新农人”大显身手。
在威远县,一根网线已串联起农村电商的“蝶变”之路。为加强电商“新农人”培育,威远县建成3700平方米县级电商服务中心,打造“1+14+180”县、镇、村三级物流网络,系统催化全县“新农人”集体“触网”,形成规模化发展态势。近年来,已培训人员3600余人次,培育本土网络达人30余名,孵化农产品电商主体20余个。
分类培育、多元赋能,全省“新农人”创新创业活力持续迸发。
他们如何扎根——
既有发展沃土,也有生活温度
人才入乡,引才育才是基础,留才用才是关键。为此,各地打出了一系列政策“组合拳”,让人才在乡村既能实现事业价值,又能收获情感归属;既愿意留下来,也能在乡村扎深根。
“乡亲们种蒜几十年,不能光靠老天爷赏饭吃,得让土地喘口气。”深耕大蒜产业7年的“什邡女婿”兰小勇,是什邡市用科技唤醒“地力”的典型代表。他率先探索“秸秆还田+生物菌肥”绿色种植模式,使更多农户的蒜薹亩产从400斤跃升至1000斤、化肥用量锐减60%。
这两年,兰小勇除了不断探索大蒜产业的良种良技,还把目光放到了走好联农带农之路上。这背后源自他的另一个身份——洛水镇家灵村党委副书记。
村党组织“领头雁”是乡村治理的“主心骨”,以“头雁”带“雁阵”,能吸引更多入乡人才。各地选出了一批政治素质硬、带富能力强、群众口碑好的“新农人”村党组织书记,支持他们带着村民一起发展产业、改善环境,让乡村治理更有活力、更有效率。
兰小勇成为家灵村党委副书记后,他敏锐捕捉到村里“小农户对接大市场”这一痛点,他与职业经理人合作,通过标准化分拣和品牌化运营,把洛水蒜薹以每斤7.5元的稳定价格远销全国,带动全镇100余名职业经理人参与产业链分工。去年,全镇的蒜薹外销量超3万斤,今年预计超50万斤。“以前卖蒜薹要看贩子脸色,现在兰书记带着大伙儿抱团闯市场,价格硬气了,腰包也鼓了!”看到这个数字,不少村民感慨。
村民的信任,也让兰小勇更加鼓足干劲。眼下,兰小勇正号召年轻农户参与电商培训,探索“直播带货+产地直供”新业态。“我家娃刚大学毕业,我正在说服她回来做电商,把咱们村的好东西推广到全国。”兰小勇说。
既用事业留人,也用感情待遇留人。
从事电商直播的“85后”“新农人”黄佳,回到什邡市2年多来,带领15人的直播团队,通过“小屏幕”,让什邡的红白豆腐乳、牛肉月饼、黄背木耳等农特产品逐渐卖“出圈”。为了不断提升产品吸引力和竞争力,她还与当地的月饼、豆制品、板鸭等厂商对接,从新品研发、包装设计、线上推广等方面,达成了稳定、持续的合作。
为了让黄佳这样有情怀、有想法的优秀“新农人”愿意扎根乡村、安心创业,什邡市为他们发放人才绿卡,享受子女入学、就业、就医等一揽子政策。同时,给予初、中、高级“新农人”3000元至5000元不等的养老保险补贴。“前不久,凭借人才绿卡,我到什邡市进行了一次免费体检,感到很暖心。”黄佳说。
不止什邡市,富顺县、威远县、射洪市等试点县都纷纷将政策红利向“新农人”倾斜,不断完善“新农人”生活配套和工作支持,通过发放人才绿卡、兑现各类奖补资金、提供人才公寓等举措,为“新农人”干事创业减少后顾之忧。
今年5月1日起,四川出台的《支持创业带动就业的若干政策措施》正式施行。政策明确鼓励重点群体返乡入乡创业,对创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给予小微企业同等待遇,叠加农机购置补贴、养老托育机构建设补助等专项支持,进一步为“新农人”释放政策红利。
从引育留用的全链赋能,到机制体制的全面保障,四川为“新农人”搭建的成长平台越来越宽;而“新农人”将青春与田野“碰撞”,用科技与农业交融,为蜀乡大地“打扮梳妆”,书写富裕兴旺。
(《四川党的建设》全媒体记者 黎梦竹)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